优质产品展示
Project
浙贝母

浙贝母

0.00
0.00
  


浙贝母
药材图片




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辛,平。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创,风痉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陶弘景
味辛、苦,平、微寒,无毒。主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疮,风痉。治腹中结实,心下满,洗洗恶风寒,目眩项直,咳嗽上气,止烦热渴,出汗,安五脏,利骨髓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李中梓
味辛苦,性微寒,无毒,入心、肺二经。清心润肺,止嗽消痰,主胸腹气逆,伤寒烦热,淋沥瘕疝,喉痹,金疮,人面疮,瘿瘤诸恶疮。去心研用。
贝母辛走肺,苦走心,善能散郁泻火,故治胸腹云云等疾。
《本草经解》叶天士
气平,味辛,无毒。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创,风痉。(去心,糯米炒)
贝母气平,禀天秋平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辛无毒,得地西方之金味,入手阳明燥金大肠经。气味降多于升,阴也。
其主伤寒烦热者,伤寒有五,风寒湿热温,而风与热,乃阳盛之症,阳盛所以烦热也;贝母气平则清,味辛润散,故主之也。淋沥者膀胱有热也,邪气者热邪之气也,膀胱以气化为主;贝母味辛润肺,肺乃主气之脏,肺化则气润及于州都,小便通而不淋沥矣。
其主疝瘕者,肺气不治,则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因而湿热之邪,聚结成疝成瘕;贝母气平,可以通调水道,味辛可以散热结也。大肠之脉,其正者上循咽喉,火发于标,乃患喉痹,痹者闭也;其主之者,味辛气平,能解大肠之热结也。
肺乃津液之腑,主乳难者,味辛能润,润则乳自通也。肺主皮毛,味辛气平,则肺润而皮毛理,可愈金疮也。风痉者,风湿流于关节,致血不能养筋而筋急也;贝母味辛,辛则散风湿而润血,且贝母入肺,肺润则水道通而津液足,所以风湿逐而筋脉舒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
味苦,微寒,入手太阴肺经。清金泻热,消郁破凝。


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叶天士
贝母、姜汁,丸,治忧郁不伸。同浓朴丸,化痰降气。同知母、牡蛎末,猪蹄汤调服,治乳汁不下。专末,治吐血衄血,吹鼻中,治吹乳作痛。同知母、前胡、麦冬、葛根、甘草,治伤寒烦热。同陈皮、前胡、石膏、知母、麦冬、竹沥,治痰疟。同白芷、白蒺藜,治郁症乳痈。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
《伤寒》二白散,方在桔梗。《金匮》当归贝母苦参丸,方在当归。并用之,以其清金而泻热也。
贝母苦寒之性,泻热凉金,降浊消痰,其力非小,然轻清而不败胃气,甚可嘉焉。其诸主治,疗喉痹,治乳痈,消瘿瘤,去努肉,点翳障,敷疮痈,止吐衄,驱痰浊,润心肺,解燥渴,清烦热,下乳汁,除咳嗽,利水道。



使用注意
浙贝
《神农本草经》
空草
《本草经集注》
药实、苦花、苦菜、商草、勒母



饮片图片





饮片
《本草经集注》陶弘景
生晋地。十月采根,曝干。
今出近道,形似聚贝子,故名贝母。断谷服之不饥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。5~6月采挖,洗净泥土,大小分开,大者摘去心芽,分作2片,呈元宝状称"元宝贝",小者称"珠贝"。分别置擦笼内,擦去外皮,加石灰拌匀,经过一夜,使石灰渗入,晒干或烘干。
生于湿润的山脊、山坡、沟边及村边草丛中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南等地。




加工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,擘破,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,后拌糯米于鏊上同炒,待米黄熟,然后去米,取出。
其中有独颗团、不作两片、无皱者,号曰丹龙精,不入药用。若误服,令人筋脉永不收,用黄精、小蓝汁合服,立愈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拣去杂质,清水稍浸,捞出,润透后切厚片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