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质产品展示
Project
地黄

地黄

0.00
0.00
  


地黄
药材图片




功效
《神农本草经》
味甘,寒。主折跌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,作汤,除寒热积聚,除痹,生者尤良。久服,轻身不老。
《本草经集注》陶弘景
味甘、苦,寒,无毒。主治折跌,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。作汤除寒热,积聚,除痹。主男子五劳七伤,女子伤中,胞漏,下血,破恶血,溺血,利大小肠,去胃中宿食,饱力断绝,补五脏内伤不足,通血脉,益气力,利耳目。生者尤良。生地黄,大寒。主妇人崩中血不止,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,伤身胎动下血,胎不落;堕坠, 折,瘀血,留血,衄鼻,吐血,皆捣饮之。久服轻身,不老。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李中梓
味甘苦,性寒无毒,入心、肝、脾、肺四经。凉心火之烦热,泻脾土之湿热,止肺经之衄热,除肝木之血热。忌见铁器。
生地黄总是凉血之剂,故入四经以清诸热。老人津枯梗结,妇人崩漏,及产后血攻心者,尤为要药。实脾药中用二三分,使脾家永不受邪。
《本草经解》叶天士
气寒,味甘,无毒。主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,作汤除寒热积聚,除痹,疗折跌绝筋。久服轻身不老,生者尤良。
地黄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足少阴肾经;味甘无毒,得地中正之土味,入足太阴脾经。气味重浊,阴也。
阴者中之守也,伤中者,守中真阴伤也;地黄甘寒,所以主之。痹者血虚不运,而风寒湿凑之,所以麻木也;地黄味甘益脾,脾血润则运动不滞,气寒益肾,肾气充则开合如式,血和邪解而痹瘳矣。肾主骨,气寒益肾,则水足而骨髓充;脾主肌肉,味甘润脾,则土滋而肌肉丰也。
作汤除寒热积聚者,汤者荡也,或寒或热之积聚,汤能荡之也,盖味甘可以缓急,性滑可以去着也。其除痹者,血和则结者散,阴润则闭者通,皆补脾之功也。其疗折跌绝筋者,筋虽属肝,而养筋者脾血也,味甘益脾,脾血充足,则筋得养而自续也。
久服气寒益肾,肾气充所以身轻,味甘益脾,脾血旺则华面,所以不老,且先后二天交接,元气与谷气俱纳也。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
味甘、微苦,入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经。凉血滋肝,清风润木,疗厥阴之消渴,调经脉之结代。滋风木而断疏泄,血脱甚良,泽燥金而开约闭,便坚亦效。



常用方
《本草经解》叶天士
地黄同大蓟、小蓟各半,捣取自然汁,和童便服,治血热吐衄症。同麦冬,治产后烦闷。同沙蒺藜、苁蓉、鹿茸、山茱萸、北味。治男子精寒,同白茯、丹皮、泽泻、山茱萸、山药,名六味汤丸,治一切阴虚症。同人参、远志、麦冬、枣仁、柏仁、茯神、甘草,治心虚怔忡悸忘。同黄 、川莲、黄柏、枣仁、五味、麦冬、圆肉、牡蛎,治盗汗不止。同麦冬、五味、牛膝、杞子、车前、阿胶、天冬,治尿血。同麦冬、五味、牛膝,治下部无力。同砂仁,治胎动下血腰痛。同生姜,治产后中风。同醋炒黄 ,治肠风不止。同肉桂、山药、山茱萸、丹皮、泽泻、白茯,名七味汤丸,治命门火衰。同肉桂、附子、山茱萸、白茯、丹皮、泽泻、山药丸,名肾气丸,治命门虚寒。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
《金匮》肾气丸,干地黄八两,山茱萸四两,薯蓣四两,茯苓三两,泽泻三两,牡丹皮三两,桂枝一两,附子一两。治虚劳腰痛,小腹拘急,小便不利,及妇人转胞,不得小便,及短气有微饮,及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。以木主疏泄,水寒土湿,乙木郁陷,不能上达,故腰痛而腹急。疏泄之令不行,故小便不利。土木郁塞,下无透窍,故胞系壅阻而转移。水饮停留,上无降路,故气道格碍而短促。木以疏泄为性,郁而莫泄,激怒而生风燥,津液伤耗,则病消渴。风木之性,泄而不藏,风盛而土湿,不能遏闭,泄之太过,故小便反多。久而精溺注倾,津液无余,则枯槁而死。燥在乙木,湿在己土,而寒在癸水。乙木之燥,病之标也,癸水之寒,病之本也,是当温补肾气,以拔病本。附子补肾气之寒,薯、萸敛肾精之泄,苓、泽渗己土之湿,地黄润乙木之燥,桂枝达肝气之郁,丹皮行肝血之滞。
盖木愈郁而风愈旺,风旺而疏泄之性愈烈,泄之不通,则小便不利,泄而失藏,则小便反多,标异而本同,总缘于土湿而水寒,生意之弗遂也。水温土燥,郁散风清,则木气发达,通塞适中,而小便调矣。
肾气者,坎中之阳,《难经》所谓肾间动气,生气之根,呼吸之门也。方以肾气为名,则君附子而不君地黄。地黄者,淮阴之兵,多多益善,而究非主将也。
仲景于地黄,无作君之方,无特加之法。肾气丸用之治消渴淋癃,君附子以温肾气,地黄滋风木之枯燥也。薯蓣丸方在薯蓣。用之治虚劳风气,君薯蓣以敛肾精,地、胶、归、芍,清风木之疏泄也。《伤寒》炙甘草汤方在甘草。用之治经脉结代,君以甘草以补中气,地、胶、麻仁,滋经脉之燥涩也。大黄䘌虫丸方在大黄。用之治劳伤干血,君大黄、䘌虫以破积,地黄、芍药,润经脉之枯燥也。黄土汤方在黄土。用之治便后下血,君黄土以收血脱,地黄、阿胶,清风木之疏泄也。胶艾汤方在阿胶。用之治胎阻下血,君胶、艾以回血漏,地黄、归、芍,清风木之疏泄也。百合地黄汤方在百合。用之治百合初病,君百合以清肺热,地黄泄脏腑之瘀浊也。
地黄滋润寒凉,最滑大便,火旺土燥者宜之。伤寒阳明病,腑燥便结,多服地黄浓汁,滋胃滑肠,胜用承气。鲜者尤捷,故百合地黄汤以之泻脏腑瘀浊,其力几同大黄。温疫、疹病之家,营郁内热,大用生地,壮其里阴,继以表药发之,使血热外达,皮肤斑生,亦为要物。血热不得透泄,以致经络郁热,而生痂癞,是为癞风,用生地于表散之中,清经热以达皮毛,亦为良品。水旺土湿者,切不可服!
凡人木病则燥,土病则湿,而木之病燥,究因土湿。滋木之燥,势必益土之湿,土湿愈增,则木燥愈甚,木益枯而土益败,则人死矣。地黄甚益于风木,甚不宜于湿土。阳旺土燥则不病,病者皆阴旺而土湿者也。
外感阳明之中,燥湿相半,三阴全是湿寒。内伤杂病,水寒土湿者,十之八九,土木俱燥者,不多见也。脾约之人,大便结燥,粪若羊矢,反胃噎膈,皆有此证。是胃湿而肠燥,非真燥证也。衄家,惟阳明伤寒,卫郁莫泄,逆循上窍,冲逼营血,以致鼻流,于表汗之中,加生地凉营之味,使之顺达皮毛,乃为相宜。至于内伤吐衄,悉缘土湿,更非燥证,以及种种外热烦蒸,无非土湿阳飞,火奔水泛,久服地黄,无有不死。
盖丁癸同宫,戊己并行,人之衰也,火渐消而水渐长。燥日减而湿日增,阳不胜阴,自然之理。阳旺则壮,阴旺则病,阳纯则仙,阴纯则鬼,抑阴扶阳,不易之道。但至理幽玄,非上智不解,后世庸工,以下愚之资,而谈上智之业,无知妄作,遂开补阴滋水之派。群儿冒昧,翕习成风,著作流传,遍于寰海。使抱病之家,死于地黄者十九,念之可为痛心也!
晒干,生用。仲景方中生地,是用鲜者取汁。熟地之制,庸工妄作,不足用也。



使用注意
地黄、生地黄、鲜地黄、生地
《神农本草经》
地髓
《本草经集注》
苄、芑



饮片图片




饮片
《本草经集注》陶弘景
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阴干。
咸阳即长安也。生渭城者乃有子实,实如小麦。淮南七精散用之。中间以彭城干地黄最好,次历阳,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。作干者有法,捣汁和蒸,殊用工意;而此直云阴干,色味乃不相似,更恐以蒸作为失乎?大贵时乃取牛膝、萎蕤作之,人不能别。《仙经》亦服食,要用其华;又善生根,亦主耳暴聋、重听。干者粘湿,作丸散用,须烈日曝之,既燥则斤两大减,一斤才得十两散耳,用之宜加量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。10~11月间采挖根茎,除去茎叶、须根,洗净泥土,即为鲜地黄。干地黄(不用水洗)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,须经常翻动,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,全身柔软,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。亦可用晒干法。
主要为栽培,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。河南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均有分布。




加工
《雷公炮炙论》
雷公云:凡使,采得生地黄,去白皮,瓷埚上柳木甑蒸之,摊令气歇,拌酒再蒸,又出令干。
勿令犯铜、铁器,令人肾消,并白髭发,男损荣,女损卫也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干地黄:用水稍泡,洗净泥砂杂质,捞出焖润,切片晒干或烘干。
生地黄炭:取洗净的干地黄,置煅锅内装八成满,上面覆盖一锅,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,上压重物,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,挡住火门,待凉后,取出;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。